1、中信证券称,近期债市波动明显加大,债券发行人更多的选择推迟或取消发行信用债以避免市场波动的影响,由此信用债的取消发行规模也明显抬升。与2022年以来历轮债券取消发行所对比,我们认为本轮取消发行是多方因素共振的结果,其一是发债主体主动进行融资成本管理,其二是发债主体保护自身对于未来市场的“定价权”,避免因高融资成本释放“负面印象”,其三是后续地方债供给放量引起市场偏谨慎。往后看,若后续负债端赎回压力可控,预计本轮信用债取消发行潮高峰并不会持续过久。从配置角度看,在当前基准利率波动时期,信用债票息性价比会更加显著,年初更应把握短端收益率反弹的机会。
2、华泰固收称,新旧动能切换初见成效,地产下行最快阶段过去,供需不平衡有望改善;“资产荒”逻辑很可能在今年遇到挑战;市场抢跑明显,中美、中日利差已倒挂。向前看,莫以长期逻辑判断短期走势,但利率上行空间还有限,中长期转为震动格局概率大。更长周期来看,低利率的大环境仍未完全逆转,尤其关注AI应用带来的价格收缩效应。
3、中金公司发布研报指出,随着长债收益率与政策利率之差逐渐回归中枢、流动性持续偏紧可能增大赎回负反馈风险、初现回暖迹象的经济基本面仍待宽松货币环境的呵护、以及两会后政府债券发行上量需要松货币配合以稳定成本,预计流动性环境有望重回宽松,长端国债收益率也有望重回稳定,过去两个交易日已有初步迹象。未来进一步的走势还取决于财政发力程度和经济复苏强度。
4、中信建投研报指出,考察中国财政力度不能只关注赤字率,中国财政有鲜明的预算内外两条线索,财政总盘子也应综合考虑两方面收入。展望2025,预算内收入改善,因赤字增扩、专项债增发且特别国债扩容;预算外融资收缩改善,这也将边际改善2025年财政总盘子。
文章转载自:Wind
声明:本网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转载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态度,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建议;部分文章转载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 services@huilinbd.com 。本网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