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宏观
1、央行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1月4日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3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2.0%。Wind数据显示,今日3300亿元逆回购到期,因此当日净回笼3270亿元。
2、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关于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医疗救治中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通知》,重症医疗救治中要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原则,进一步建立完善“有团队、有机制、有措施、有成效”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
3、国家统计局:据对全国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监测显示,2022年12月下旬与12月中旬相比,15种产品价格上涨,31种下降,4种持平,其中生猪(外三元)环比下降7.7%。
4、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老字号与历史文化资源联动促进品牌消费的通知》,聚焦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品质化、多样化消费需求的目标,积极推动老字号依托历史底蕴和文化精髓开发创意产品、营造消费场景、提升消费者体验,进一步顺应国潮消费趋势,释放品牌消费潜力,丰富品牌消费供给,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国内股市
1、沪指震荡攀升,录得三连阳;创业板指相对低迷。地产产业链全面走强,家电、建材、家居涨幅居前,银行亦表现出色;果链、煤炭、锂电池、光伏概念出现回调。上证指数收涨0.22%报3123.52点,创业板指跌0.9%,万得全A涨0.12%,万得双创跌0.38%。市场成交额7840.8亿元,北向资金实际净买入18.44亿元。房地产板块大涨,新华联、新城控股等涨停。房地产产业链抢眼,帅丰电器、兔宝宝、中装建设等涨停。个股方面,“果链一哥”立讯精密跌停。
2、港股高开高走全天强势,恒生指数收涨3.22%报20793.11点,恒生科技指数涨4.58%报4427.17点,恒生国企指数涨3.39%报7065.53点。大市成交1496.36亿港元,南向资金净买入50.1亿港元。科技龙头、互联网医疗爆发,阿里健康涨超11%,阿里巴巴大涨近9%,腾讯涨近5%。地产、医药股强势,龙湖集团、碧桂园服务涨近12%, 碧桂园涨超7%。果链走软,舜宇光学科技跌超10%。
3、韩国市场研究机构SNE Research发布数据显示,由于中国竞争对手强劲增长,韩国三大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LG新能源、SK On和三星SDI——去年1月至11月共占据全球市场23.1%份额,比上年同期下降7.4个百分点。中国厂商宁德时代、比亚迪和中创新航共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4.7%,高于一年前的43.7%。
4、比亚迪汽车官微:纯电品牌“海豚”12月销售26074辆,连续6个月销量超2万。
5、中国台湾加权指数收盘跌0.18%,报14199.13点。
6、陆道培医疗集团递表港交所主板申请上市,中信证券、招银国际和麦格理为联席保荐人。就2021年的收入而言,陆道培医疗是中国最大的血液病医疗服务提供商。
7、2022年,公募基金产品数量突破万只,基金经理总人数突破3000人。与此同时,权益类基金2022年业绩表现创下近十年第二差的纪录,这样的业绩表现或许也加剧了基金经理的职位波动。数据显示,2022年基金公司和资管机构新聘基金经理总人数687人,离职的基金经理人数达到325人,离职人数超过2021年的323人,基金经理离职的数字继2021年后再次刷新历史数据。
三、行业
1、国资委:进一步高质量打好能源电力保供阵地战、攻坚战;加大工作和政策支持力度,创新推动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发电企业发行2000亿元能源保供特别债进行注资,资金到位后第一时间拨付基层电厂,有力保障今冬明春购煤资金需求;推动央企42个煤矿列入应急保供煤矿名单,加快释放先进煤炭产能,推动煤炭日均产量创历史新高。电网企业要发挥大电网优势,持续优化提升跨省跨区调度能力,针对雨雪冰冻等极端天气,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要做好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引导用户错峰避峰,确保做到需求响应优先、有序用电保底、严禁拉闸限电。
2、2022年12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46%,环比回落0.4个百分点,降幅环比收窄2个百分点。后期随着疫情防控政策持续优化,疫情影响减弱,预计产业链恢复节奏将逐步加快,需求端逐步回稳向上,行业复苏进程有望明显改善。
3、长三角铁路2023年春运方案出台,春运40天预计发送旅客6000万人次,日均发送旅客150万人次,同比增长20.3%,达到2019年同期的80%。长三角铁路部门在启用高峰运行图的基础上计划增开旅客列车306.5对,满足旅客出行需要。(澎湃新闻)
4、哪吒汽车官网显示,哪吒汽车针对旗下部分车型进行价格调整。哪吒S调整后售价区间为20.28-34.18万元,涨价幅度3000元;哪吒U-II调整后售价区间为13.58-16.58万元,涨价幅度6000元;哪吒V调整后售价区间为8.39万-12.38万元,涨价幅度4000元。
5、据上海有色网最新报价显示,1月4日,碳酸锂(99.5% 电池级/国产)跌4500元报50.55万元/吨,创逾3个月新低,连跌18日,近5日累计跌19500元,近30日累计跌61500元;氢氧化锂(56.5% 电池级粗颗粒/国产)跌6000.0元报52.4万元/吨,创逾2个月新低,连跌7日,近5日累计跌21000元,近30日累计跌36000元。
6、广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相关《通知》,继续执行租房提取阶段性支持政策,从2023年1月起实施,符合相关条件的市民在广州以租房名义提取住房公积金,每人每月提取上限是9619元。
四、海外
1、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必须不断提高涨薪幅度;希望企业能够实现工资涨幅超过通胀的涨幅;希望建立一个工资每年都会上涨的经济结构;将推动国内对芯片等领域进行大胆投资。
2、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将继续放宽货币政策以实现物价目标;日本经济将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继续稳定增长;将在七国集团会议上就全球经济面临的问题进行会谈。
3、法国财长勒梅尔:通胀应该会在今年有所放缓,将提出关于绿色产业发展的相关法案。
五、国际股市
1、亚太主要股市收盘多数走高,韩国综合指数涨1.68%,报2255.98点;澳洲标普200指数涨1.63%,报7059.20点;新西兰NZX50指数涨0.99%,报11587.48点;日经225指数则跌1.45%,报25716.86点。
2、知名投资人段永平在社交平台上称,换了一些Brk/B(伯克希尔B股)到苹果,已经将手上美股腾讯换成苹果,但港股的还没动。他还表示,希望苹果现在的股价或以下可以持续一年以上,这样苹果的回购就会更有效率。
六、期货
1、国内商品期市收盘多数下跌,能化品领跌,燃油、低硫燃料油跌逾6%,原油跌逾5%;基本金属多数下跌,沪铝跌逾2%,国际铜、沪铜跌逾1%;黑色系多数下跌,焦煤跌逾2%,硅铁跌近2%,焦炭跌逾1%;农产品涨跌不一,玉米淀粉涨逾2%,豆粕跌近2%;贵金属涨跌互现。
2、国资委透露,2022年以来,中央企业煤炭日均产量296万吨,同比增长7.6%,再创历史新高。国家能源集团、中煤集团2家企业带头执行电煤中长期合同,自产煤合同签约率达93.6%、履约率近100%,2021年以来累计让利超2400亿元。
3、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表示,将继续通过乌克兰向欧洲输送天然气,周三输送量为3780万立方米。
4、中国海油天津分公司透露,2022年,我国第一大原油生产基地——渤海油田全年天然气总产量达到近35亿立方米,创造历史最高水平,其产能将为天津、山东、辽宁等环渤海区域主要省市下游工业民生用户提供充足保障,确保今冬供气稳定。
七、债券
1、国债期货全线收涨,10年期主力合约涨0.22%,5年期主力合约涨0.14%,2年期主力合约涨0.06%。
2、中证转债指数收盘涨0.39%,成交额490.08亿元;万得可转债等权指数收盘涨0.36%,成交额489.98亿元;“N大元转”涨超23%,“N会通转”涨超16%,溢利转债涨超10%,通光转债涨超7%,蓝盾转债和佳力转债均涨超5%;盛路转债跌超5%,鼎胜转债跌超4%。
3、农发行6个月、1年、3年、5年、10年期金融债中标收益率分别为1.8519%、2.0488%、2.4892%、2.7509%、3.003%,全场倍数分别为7.19、4.09、5.18、5.2、4.62,边际倍数分别为1.54、2.52、6.06、5.36、1.2。
4、中信固收称,2023年城投债估值料将回归基本面逻辑,区域分化的三大关键词值得关注。预计城投债利差分化将呈现“K”型走势,尾部城投面临的挑战将明显加剧,而腰部以上区域和城投能够更加受益于2023年广义财政发力,且距离绝对尾部较远,预计估值冲击可控,目前已经具备一定的参与价值。
5、日本央行:连续第四天进行了计划外的债券购买。
八、外汇
1、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9131,调升344个基点。前一交易日中间价报6.9475,在岸人民币16:30收盘价报6.9050,夜盘收报6.9134。
文章转载自:Wind
声明:本网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转载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态度,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建议;部分文章转载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 services@huilinbd.com 。本网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